第596章:逆练-《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己这位兄弟,是否为对方的转世。

    二者之间的性子,实在是太像了。

    不过想起绝大部分富贵者的行事风格,

    张角又觉得,天底下与张梁有相近禀性的人,必定还有不少。

    “人性天然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要承认它,面对它。”

    “一味排斥,一味接纳,一味放纵,都不是正确的做法。”

    张角因为兄弟的态度,想起前燕的故事,忽然感慨起来:

    “很多事情,都是要试着去做一做,然后让后人能够在前人的经验上,进行改进,从而更进一步的。”

    不然的话,

    中原的太平道,如今也不会尝试着向上层传道,来个双管齐下,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就这样,

    收了钱财的张角,教导起了大汉解渎亭侯刘宏。

    而刘宏秉持着买卖的根本原则,认为自己交了钱,一定要有相应的收获,也对张角进行了许多方面的请教。

    除了尤其关注河间以外的情况,

    就连张角为之讲解的《太平经》,刘宏也来者不拒,而且每每听闻讲解,十岁的刘宏还会流露出一副沉思的神情,随后对张角提出自己的疑问。

    显然,

    他是将那枯燥的,讲述人与人之间、人与事之间关系的内容,听进去了的。

    张角因此觉得,

    刘宏是个可造之材。

    毕竟这样的年纪,又没有遭受生活上的严重挫折,得到强制生长,却能听懂太平道的经文,难道还不能证明他的天赋吗?

    “但愿他长大以后,能走在正道上。”

    约定离开的日子到来,

    张角回头看着刘宏家的宅院,看着那正站在家门口,呼呵左右的少年,忍不住再度祝愿起对方的未来。

    而已经到达辽东,并对路过大老虎进行强制抚摸的上帝,则是看了河间郡的方向一眼。

    那里,

    少年刘宏在张角离去之后,捧着收集来的太平道各种经义,看的津津有味。

    他的母亲过来,对儿子嫌弃的说道:

    “看这些东西干什么?”

    “那是穷人才看的东西!”

    “你是汉室宗亲,一方的亭侯,再穷也不至于跟太平道那些家伙搅和到一块去!”

    她虽然不是很聪明,却也听说过太平道的特殊——

    在大汉看来,太平道是需要警惕的脏东西。

    也就是这些年来,

    明、顺早逝,冲、质夭折,使得朝廷忙于朝堂上的事情,给了太平道发展壮大的机会。

    纵然现在的太平道,有几分柔和的姿态,宣扬的也多是善恶、轮回等有利于稳定社会理论……

    可万一哪天道士们突然发狂呢?

    万一哪天皇帝突发奇想,一拍脑袋,宣布“灭道”呢?

    董氏实在不希望,儿子跟太平道沾上关系。

    即便其他贵人有所欣赏,

    那也是在私底下,偷偷的去做。

    哪像刘宏这样,光天化日,直接捧着一堆书读起来的?

    “没事。”

    “天子哪有空管底下的事?”

    他连自己后宫中那几千个争宠的女人都管不过来呢!

    “朝廷也不会搭理我家的。”

    大河以北的关东地区,

    是世家力量盘踞根深的地方,

    在当今天子颁布“三互法”以前,

    甚至还有本地人担任本地太守、县令的事,

    使得朝廷在地方上的力量,进一步削弱。

    而即使禁止当地人就职当地的法令推行出来,

    且不说究其本质,只能对世家进行轻微的限制,

    其作用也不是一时之间,便可以取得效果的。

    这是太平道能够在关东,乃至于齐鲁那片旧日“龙兴之地”,再度兴起的缘故。

    “可你看这些东西也没用啊!”

    董氏听了,翻了翻刘宏桌子上的书册,随后又嫌弃的缩回了手,用丝绸帕子,擦了擦自己的手心,“读一读算学书,不是更好吗?”

    按照河间王系那繁荣昌盛的情况来看,

    想要靠着皇室血统,成为国家显耀官员一事,并不容易。

    而朝廷规定,一郡只能举两个孝廉,想要出仕,便更是艰难。

    董氏也没太高远的想法,只想多赚点钱。

    当官的要去清点地方人口和土地,

    这种事听起来就麻烦无聊,

    哪有搓着手指头点钱来的快活?

    “可是钱财不得从百姓身上来?”

    刘宏捧着《太平经》,提醒自己母亲,“想要更好的赚钱,还不让他们心生怨恨,不得琢磨下他们脑子里的东西?”

    董氏哼哼唧唧,“贱人给贵人供奉,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?”

    怎么还要去顾虑贱人的想法?

    刘宏就说,“我之前也是这样想的。”

    “但跟那姓张的道士学了点东西后,就觉得简单粗暴的从平民身上拿钱,后续还是有些危险的。”

    董氏当即竖起了眉毛,“怎么说?”

    “贱人还敢反抗我家不成!”

    今汉建立了百余年,

    秦末新末时,贱人的威风早已散去。

    董氏只当自己所有的特权,是与生俱来的,且天经地义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